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
近日,共青團四川省委、四川省青年聯合會發布了關于表彰第25屆四川青年五四獎章的決定,西南石油大學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儲層增產改造創新團隊黨支部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盧聰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作為一名80后青年,盧聰從學生時代開始,潛心研究油氣田勘探開發壓裂技術。18年來,他面向能源戰略需求主戰場,承擔著國家重大專項、國家優青等項目,發明專利打破國外技術封鎖,研究成果在四川、渤海灣等油氣盆地500余油氣井得到有效應用。
耕耘在三尺講臺,盧聰是一名大學教師,他帶領學生將論文寫在油氣田生產的實踐中,為他們撒下了一顆顆夢想的種子。今年春節特地和學校支部成員重走了勝利油田之路,重溫‘把能源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囑咐,讓石油精神在師生之間溫暖傳承。

盧聰在實驗室做實驗
18年深耕壓裂技術
研究成果在500余口油氣井有效應用
中國油氣資源條件不算特別優越,經過幾十年開采,探明儲量逐步轉向以低滲致密油氣藏為主,有效開發難度加大,壓裂已逐漸成為油氣開發的必備手段。隨著頁巖氣成為油氣勘探開發的新戰場,水力壓裂更是與物探、鉆井成為了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的三大利器。
一頭扎進實驗室,這些年盧聰只跟壓裂較勁兒。壓裂技術是通過高壓流體攜帶高強度的支撐劑,壓開并支撐地下數千米的地層,形成油氣流動的高速公路。
壓裂也是油氣工程中最適合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方向,盧聰在學校發明的專利技術不只是數據和文字,走出校園去到油氣生產現場、參與一個個項目才是他的目標。

盧聰在壓裂施工現場
2019年,勝利油田新勘探的一個區塊產量較低,一口井一天只產出1-2噸油,當時盧聰團隊被邀請去做壓裂的改造,面對日產量5噸油指標的挑戰,盧聰不僅答應了對方,還做了整個區塊的風險承包。
基于前期十幾年對于渤海灣油氣盆地的研究和了解,我們從取巖石樣品做實驗開始,專門為這個區塊定制技術,后期到達現場施工,跟技術人員一直在充分溝通, 兩年時間,盧聰團隊成功將油井產量提升到了年平均日產量6噸以上,油氣專家評價他們:沒有金剛鉆不敢攬這個瓷器活。
油氣勘探工作是大眾眼里的硬核技術,也是知識密集型學科,但正是因為科技工作者的艱辛助力,才能有一個個油氣開發的大場面在祖國的土地上上演。
近年來,盧聰和團隊一起,主持了全國許多油氣田重點井、難點井的壓裂設計與現場指揮,發明的高溫深層油氣藏高導流能力壓裂技術,被院士評價為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從機理突破到技術創新,他將研究有效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石油工程國際班創新課堂
人生目標是教書育人
帶學生將論文寫在油田生產實踐中
4月的西南石油大學校園綠樹成蔭,淺淺的陽光透過樹葉晃動成影,一片歲月靜好的模樣。在實驗室,盧聰正在跟三個學生親切地談論課題,一直忙于新項目的他,也在時刻為新的線上錄播課尋找靈感。
2011年,盧聰留校成為老師,如今走出了校企合作的新路子和新模式。回歸課堂,他喜歡和充滿活力的學生待在一起,也始終認為教學和人才培養是自己的本質工作,也是人生目標。這些年,他帶著學生到生產現場、參與國際學術論壇,要讓他們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寫到油田生產實踐當中,看著學生成長成才,這才是我最驕傲的事情。
據了解,西南石油大學《采油工程(英文)》是為本科生開設的全英文課程,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盧聰作為課程的建設負責人,他大膽實踐,引入會議式課堂,增加案例式+討論式學時,將新理論、新技術以及他自己的研究內容設置為案例主題,引導學生深入討論,讓本科生接觸到研究生才能學的知識。因為創新開放互動式教學,他牽頭開發的開放性實驗教學儀器獲得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主辦的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

儲層增產改造創新團隊黨支部合影
除此之外,盧聰還是儲層增產改造創新團隊黨支部書記,他希望通過思想引導,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目標,激發他們腳踏實地開展科技創新的熱情和力量,促進他們在思想及科研方面的提高,他也通過師生融合共建黨支部,為建設學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研究生導師團隊探索了一種新模式。
今年,盧聰被授予四川青年五四獎章,他感到自豪而神圣,更覺得這是一種鼓勵和鞭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共青團走過百年光輝歷程,這一歷史時刻獲得這個榮譽值得紀念,同時在名單中看到其他行業里優秀的90后、00后,更覺得自己還要向年輕人不斷學習。
在盧聰看來,前期取得的成績背靠國家能源發展戰略,也有來自學校和團隊的支持,當前壓裂技術走到油氣開發舞臺的中心,科技工作者們更要加強自主創新,同時希望自己未來能為祖國的石油工業培養更多拔尖人才。